最近因緣際會讀了《牛津人的30堂獨立思考與精準表達課》這本書

雖然是出於要培養「獨立思考」和「精準表達」的動機而去讀

不過看完之後發現

其中所談的許多心態準備與技巧

其實很適合用於面對

出國留學和交換時所遇到的困難

因此打算用這個角度

來和大家分享這本書

 

以下先給大家看一下這本書的簡介

我再進入正題

根據作者的經驗

分成三個部分來談

如何進行留學和交換的心理準備

最後總結一下我的建議和延伸

 

書籍簡介: 

本書作者為東京外國語大學的教授岡田昭人

他整理自身在牛津攻讀博士班的經驗

尤其是與教授「一對一指導課程」上

所學到的思考與表達技巧

整理成本書

分成「準備、思考、話語、表達、反饋」五個步驟

協助大家學習到

從獨立思考到精準表達出自己想法的過程

詳細介紹可以再看博客來

 

一般對這本書的介紹方式

可能會根據其五個步驟

呈現書中完整的流程

好處是可以比較完整呈現書中的思考脈絡

不過相對也比較龐大繁雜

因為每個步驟中

又會再有許多不同的方法與練習

因此我打算以留學交換的角度

用不同的架構來呈現這本書的內容

相對可能是我自身挑選過

覺得比較重要實用的內容

想要完整學習的話

建議還是可以找這本書來讀讀看

廢話不多說

以下就進入正文

 

留學交換三大困境

作者在書中有提到

觀察許多在牛津求學的人

幾乎每個人都會遇到「三大障璧」

分別是

1. 一對一指導課程 (獨立思考)

2. 人際關係 (精準表達)

3. 未來發展與期待壓力 (自我實現)

雖然是牛津人所遇到的困境

但從我自身的交換經驗

以及其他朋友的留學經驗來看

我想其實是留學交換都會普遍遇到的問題

以下內容就從獨立思考開始

來簡述書中的內容

如何能幫助大家克服這三種困境

 

1. 一對一指導課程 (獨立思考)

症狀:

需要提出自己的見解,卻想不出獨到的看法。

常常要閱讀文本,然後報告,卻不知道要說什麼。

 

解方:

(1) 從記憶到創造 (準備好自己的基礎,適時前進)

這是一個教育學的概念,

也在書中被作者提及。

簡單來說是在講,

人在學習一個學問的時候,

學習過程會是六個階段:

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鑑→創造

然後又可以把

記憶到理解、分析到創造

看作兩個主要的大階段

 

具體來說

假設以學習繪畫為例,

記憶:記下很多繪圖相關技法

理解:理解、整理所紀錄的這些技法

應用:用這些技法,嘗試做一些小練習

到這邊大概可以理解,

就很像是大家常說的基本功

分析:開始試著分析,自己為什麼特別擅長某些技法,或是不擅長哪些

評鑑:比較看看不同技法的使用,描繪出自己的學習特徵、強項弱項,不同情況適合什麼技法

創造:運用前述的累積,實際創造一幅完整的畫

可以發現,

後面這個階段,

會比較能發揮創造力、展現實際成果

相對比較容易吸引人

讓人得到反饋

因此也比較容易持續下去

 

了解這樣的學習特性後

我們會發現

不論是太快跳過記憶階段,直接試圖創造

或是一直停留在記憶到應用階段

都會對學習造成問題

前者會使自己在沒有足夠基礎下

一直碰壁連連,很難創造滿意的成果

也就無法達成正向的循環;

後者則是會造成,

感受不到學習的意義,

還有正向的回饋,

因此很容易會放棄和退出。

許多時候當學校教育,

只注重制式化的測驗時,

就會產生這樣的問題。

 

簡言之,

當我們理解這樣的學習過程,

可以試圖評估看看,

自己對目前想學的領域,

所處的程度和情況,

來進行相對應的策略,

而不會受困其中。

舉例來說作者提到,

一開始寫論文時很卡關,

指導教授就要他蒐集三本,

跟自己感興趣的主題相關的書,

讀完三本後,

相對他對於前面「記憶→應用」的階段,

就有比較好的掌握,

這時再試著發想論文,

就會比較有著落。

 

(2) 金字塔邏輯

累積一定的基礎後,

接下來這個技巧,

便是要告訴大家,

如何發展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這個方法簡稱「金字塔邏輯」,

顧名思義是一種,

邏輯思考的方法。

就像蓋金字塔一樣,

又分成「由上到下」,

和「由下到上」兩種蓋法。

 

(由上往下)如何執行邏輯思考金字塔?.png

我們首先來看看,

「由上到下」的蓋法。

(請搭配上圖一起看)

這種蓋法適合用在,

你已經有既定主題,

要發展出完整看法的時候。

舉例來說,

這次的主題是:

「如何執行邏輯思考金字塔?」

這時每往下一層,

你可以問的問題是,

「Why so?」或是「How?」

試著去寫出理由或如何做到。

那因為上面主題是「如何」

所以這邊我就以此來提問,

得到的答案就是,

「由上到下」和「由下到上」兩種做法

 

這邊要注意的是,

有一個我們經常漏掉的原則,

簡稱「互不重複,互無遺漏」(MECE),

簡單來說就是,

回答出來的答案,

彼此必須完全獨立,不能重疊,

也必須能完全涵蓋上層的東西。

以上面這個例子來說,

「由上到下」和「由下到上」就符合這個原則,

彼此完全相反,也涵蓋邏輯金字塔的所有可能性。

再舉一個例子來說,

語言學習一般被分為聽、說、讀、寫四種面向,

如果這時忽然把「說」改成「交談」,

就會感覺哪裡怪怪的,

因為「交談」包含了聽和說,

就違反了上述的原則。

 

由下往上練習.jpg

 

解說完由上到下的方法後,

接著就是由下到上。

這適合用在,

你已經有大量相關資料,

並且要做歸納分析的情形。

例如上述圖片,

是我幫別人改履歷、給建議的例子,

當中我先完成的是,

最下層小字的多種建議,

這時我再試著歸納它們,

問自己「So what?」「然後/所以呢?」

一直往上問,

整理出三個大重點,

變成金字塔的上層。

 

要注意的是,

這時進行分類和建構上層時,

也要用「互不重複,互無遺漏」的原則檢查,

例如在我這個範例中,

「用詞可以更有自信」這項,

比起「更具體描述」、「需要更連貫」就較為模糊,

具體差異是,

「描述」、「連貫」都是具體可執行的動詞,

「自信」則是包含多種概念的形容詞,

因此其實這個項目,

就沒有和其他兩項,

處在同一個層次,。

同時也可以發現,

自信和具體描述,

也是有部分重疊的概念,

因此也無法符合邏輯要求。

這邊舉出這個反例,

希望讓大家更好理解。

 

以上大致是金字塔邏輯的簡易介紹,

另外一個作者的小提醒是,

盡量每個層次,

不要超過三個重點,

金字塔也不要超過三層,

因為這是人短時間內,

能夠記憶的極限,

超過後理解程度也會降低。

希望大家把握這些方法和原則後,

能夠比較好地展開獨立思考。

 

(3) 主張→理由、根據→具體事例→結論

成功地發展出自己的觀點後,

接著這個小技巧,

就要告訴大家,

如何具體地呈現自己的見解。

 

簡言之,

作者將表達自己見解的方法,

拆解成:主張→理由、根據→具體事例→結論

這樣一個流程

如果以金字塔邏輯來看就是:

主張:最上層的大重點,你這次表達最主要的論點

理由、根據:這個論點的支持原因,通常是金字塔第二層

具體事例:這些支持原因的具體例子,可能是金字塔第三層

結論:重新強調一次,最上面的論點

 

即便不以金字塔的架構來看,

一次你只講簡易的一個支持理由和舉例,

也可以用這樣的結構。

我自己的心得是真的滿好用的,

會大大地幫助自己,

將所想的想法建構、表達清楚。

 

會讀到這本書,

是因為最近剛好遇到,

需要給予他人的想法見解,

大量回饋的時候。

非常地需要讓自己,

提出自身的想法,

同時也精準傳達給他人,

以上三個方法,

給我自己滿多幫助的,

大概是目前,

書中最確切幫到我的工具,

也希望能對你有幫助囉~

 

因為篇幅有些長了,

「人際關係」和「自我成長」的部分,

就留待之後來寫囉。

 

如果對於出國留學有興趣,也歡迎看看我的新文章:

要怎麼申請國外研究所?開始申請前你應該知道的五件事!

arrow
arrow

    Kuan北海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