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公司舉辦讀書會,
因緣際會讀了這本《最高的教養》,
作者是一名日本媽媽,
和美國人的先生結婚後移居美國,
在那裡養育孩子。
過程中改變了很多自己過去的教育觀念,
也獲得了不錯的成果和心得,
因此動手寫了這本書,
分享自己對教育的心得。
看完這本書其實對我最大的感覺是,
身教對孩子有著很大的影響,
而家庭在這當中扮演幾乎是最關鍵的角色。
書裡有方方面面、一個人的各種能力、觀念培養,
諸如思考力、溝通力、自信、合作能力、興趣培養等,
坦白說很難想像自己帶小孩的話,
要怎樣總是能顧及這麼多面向。
所以我能想像的就是,
其實父母大概也只能盡可能地提升自我,
而自己反映出來的處世態度,
也自然地就會影響孩子。
這可能比去記得任何方法、操作手段,
都能有更長遠有效的影響。
(不過或許去練習操作手段,也是提升自我的一個途徑啦)
但這重新讓我再次思考,
教育到底能否帶來階級流動?要怎麼帶來階級流動?的問題。
或許有些偏題,不過這確實是我在看這本書時感到最關心的課題。
(也可能是我有點難進入書中的實務操作方法啦,自己的應用經驗太少)
想起以前大學時上過的教育社會學,
裡面像是《不平等的童年》這樣的經典作品,
寫出不同階級的家庭,所傾向採取的教養,
其實就是讓孩子繼承的文化資本,
就會直接地影響孩子的處世習慣。
這樣的課題也還是我目前心中的一個大哉問,
如果希望教育能帶給每個人更平等的機會,
(我目前是這麼相信的,因為我認為,如果沒有平等的教育機會,
也就難以獲得平等的,讓自己人生更好的機會,而這應該是每個人活下去的基本需求與權利)
似乎無可避免地要削弱家庭的影響力、強化學校,
(家庭沒辦法自己選,學校有機會補足家庭無法提供的教育,但前提是削弱家庭的影響(?))
或得讓家庭能給予的教育更平等(強化每個家庭的親職能力?)
但不管是哪個途徑,無可避免地,國家和社會對於教育就需要介入更多,
也就是我們需要去定義,什麼是好的教育?
並確保每個人都能獲得。
也就是可能會限縮每個人選擇教育方式的自由,
也減少教養、教育方法間的自然競爭,
由大眾/政府定義什麼是好的、必須的,
並由強制力的方法讓所有人獲得。
(義務教育就是這樣的概念)
當然這樣的衝突也不令人意外,
也就是無所不在的,自由和平等間的本質矛盾。
不過另外又再進一步想到的問題是,
藉由強制性的教育供給,
真的就能解決不平等的問題嗎?
如果平等與否是透過比較而來,
即便我們提升所有人的教育水準,
社會上的優勢階級,
還是能再有資源打造更強勢的教育,
來保有他們的優勢(保持競爭力)
更何況他們還有文化資本外的,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的優勢。
當然除非優勢教育也是有其極限,
也就是提升到一定程度後,就也沒有更好的可以追求?
如果這樣那確實提升到一定水平後,人與人間在這方面的差異就能縮短。
(例如經濟資本上,如果社會上所有人都至少能有住有吃,
那或許經濟資本的差異只會造成能否開跑車,那麼相對對於追求人生機會的差異,就不會那麼顯著)
從這個角度來看就是,我們是否有肯能創造足夠充裕,不用太劇烈競爭的各類資本
包括經濟、文化、社會,或甚至還有其他尚未被界定出來的資本類型。
如果人類平均而言都能在各類資本達到充裕的條件
(以前是0和100的差距,未來提升到100和200的差距,
而人的最基本,追求更好生活所需,達到100即可,有點像脫離貧窮陷阱
或許可稱為脫離文化陷阱??)
那麼或許我們可以更接近平等的社會。
結果從這本書延伸到很多不那麼有關的面向XD
就是自己的各種大哉問和思考,
不過也重新讓我決定來讀教育社會學的書籍,
或許很難直接找到答案,
不過是可以帶著,繼續前進尋找答案的問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