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0_213709.jpg

 

社會企業一直是我相當嚮往的工作環境之一

有機會的話未來也很希望在這個領域找到第一份工作

因此這次來到柏林

和朋友一起拜訪了兩個社會企業

難民廚房與都市農園

(後者請見: )

想要在這歐洲中心的大城市

親身看看一些解決社會問題團隊的創意和經歷

而從中也看到

社會企業一些困境與窒礙難行之處

因此雖然標題這樣下

倒也不是真的認為社會企業行不通

而是想分享它可能行不通的原因和從中的反思

 

今天就先來分享難民廚房的參訪行

難民廚房德文全名為  Über den Tellerrand kochen

最初是由四位大學生創立的團隊

宗旨為促進難民與柏林居民間的交流認識

消除兩者之間的偏見和隔閡 

做法是藉由食物串起不同文化間的認識

開設各種共食活動、料理教室、難民和居民媒合的就業計畫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如料理教室或共食活動中

由難民擔任廚師介紹自己的家鄉菜和文化

這也是有給薪的工作(活動會向參與者收取費用)

不只是對於他們所提供的經驗文化的重視

同時也是增加難民就業的機會與信心

詳細介紹可以參考:柏林現場】「總不能只靠媒體來認識他們吧?」四個大學生用烹飪撕掉媒體的標籤,翻轉人們對難民的成見

 

我們最初會認識到這個團隊是來自社企流網站的文章(上面那篇)

到官網找了信箱後寫信問他們可否參訪

他們也就很阿沙力很友善地答應了

甚至邀請我們到工作室一起吃午餐

(他們午餐都是在工作室一起煮飯

我們就很幸運地去白吃白喝了XD)

午餐那天我們進行了大約半小時的訪談

結束後他們邀請我們參與隔天的一個共食活動

讓我們看看活動實際的進行

我們也就很高興地答應了

(因此隔天再次去白吃白喝了一頓晚餐XD)

 

由於訪問與活動參與

分別給我不同面向的認識和心得

因此就分成兩篇文章

這篇將聚焦在社會企業的困境

另一篇則是聚焦在難民的心聲與經歷

(請參考:難民、移民、在地人共食廚房:不一樣的柏林〈二〉)

 

這篇的內容主要來自那天的午餐訪談

除了一般性的創辦理念、經營狀況等問題

比較讓我印象深刻的

是談到運作至今所遇到的困難、目前的現況等

基本上是許多社會企業都會遇到的限制

因此如果對社會企業有興趣

很值得思考看看這些問題

 

社會企業困境一:跨不出的同溫層?

如果實際去逛難民廚房的網頁

會發現他們所舉辦的各種活動,尤其是料理教室都價格不斐

因此受訪的團隊成員也坦言

基本上能參與活動的人都需要一定的經濟能力

例如是中老年有穩定收入者

年輕學生如果對此議題有興趣

一般會以志工等的形式加入組織  協助並參與活動

不過確實可以發現

如果沒錢沒時間的群體

基本上很難被這個團隊所觸及

 

除了經濟條件限制外

由於這些活動和料理教室可以說是所謂的「商品」

因此會參加的人主要都會是原本就對這有興趣、願意為此付錢的「顧客」

我想這也是社會企業一個先天條件的極大限制之一

因為"企業"這個成分

社會企業基本上還是在經濟供需規則下的產物

所以它絕大部分所反映的其實還是已經存在的需求

而能夠長存的社會企業就是做為這些需求的供給者

雖然在進行的過程中也會藉由推廣而慢慢擴張這個需求

但相對地還是仰賴原先的需求為多

就像受訪團隊成員也說

絕大部分會來參加這些活動的

都是原先對於難民持有較友善態度的柏林人

如果原本就不支持難民前來德國的人

可想而知不太可能會花錢參加這種活動吧

 

類似這樣的矛盾限制

其實在很多摻雜商業成分的理念推廣途徑都能看到

例如價格高於一般食材的友善環境、小農作物

或是支持新式教育理念的私立學校等

它們雖說是站上了時代的浪潮

但比較不像是站在浪潮之巔

而是推波助瀾的「推動者」吧

雖然有其限制

但也扮演著重要的腳色

滿足這個時代產生的新需求(安全食材、解決社會問題...)

同時也藉由提供新的選擇

增加這樣的需求被推廣和增加的可能

 

相較於社會企業

一些較不具有商業成分的社運團體、非營利組織

由於沒有需求供給的限制

因此比較能進入有所衝突、衝撞的場合

直接面對有截然不同意見的群體

因為試著把理念傳出「同溫層」

給人們他們原本沒有想要的資訊

畢竟目前為止不是有利可圖的事情

因此相較之下

具有公益性質的社運團體等

沒有滿足「需求」的需求

才比較有辦法做這樣的事情

 

因此社會企業在能夠兼有「營利」這個性質的同時

雖然看似是永續的循環

似乎不可避免地容易被限制於同溫層

雖然並不能說因此社會企業就是個行不通的辦法

卻是大家可以好好思考以及作為警惕的問題

 

 

社會企業困境二:問題解決了,組織還要存在嗎?

訪談組織成員的過程中

他們提到的第二個困境

是關於當他們協助一位難民更加融入社會後

當難民建立起自己的人際網絡

反而會因此減少參與難民廚房提供的活動

(因為已經認識朋友,就不用再來認識朋友)

所以說來令他們高興但也煩惱的是

難民廚房確實幫助參與者建立新的人際網絡

卻也因此會不斷流失原本的參與者

也就是如果沒有新的人進來

參與率就會變低

 

這個有趣的現象可以說是社會企業很特別之處

由於本身的終極目標是解決社會問題

因此當問題得到解決

組織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就像難民廚房現在因為還有新難民所以還是會繼續運作下去

但假設某一天不再有難民

那麼他們就必須改變目標

或是組織就會消失

這算是一個會讓社會企業運作不下去的原因

但或許也正是符合它的本質

相信所有為社會企業努力的人

都是抱持著希望有天這些組織都不需要存在

社會問題不再存在的一天吧

 

這兩個關於社會企業困境的小反思

算是這次訪問難民廚房讓我最印象深刻的地方

也希望這樣的分享

能提供給對社會企業有興趣的朋友

不同方向的思考~

 

 

 

 

 

 

 

 

arrow
arrow

    Kuan北海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