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0_213709.jpg

 

延續上篇 社會企業為何行不通?不一樣的柏林〈一〉──難民廚房參訪Über den Tellerrand kochen part 1

這次想要來分享參訪難民廚房的後續

也就是實際去參加他們的共食活動的所見所聞

 

結束在柏林一整天的行程後

我和旅伴重新回到共食廚房的小基地

帶著既期待又有些緊張的心情

加入今晚的共食活動

我們到達的時候

小小的廚房已經擠滿了許多人

人們分成不同的組別

一邊閒聊一邊煮食

 

由於參加的人數極多

廚房空間有些不夠

而且其實只有每桌的主廚最清楚自己要做什麼

(來自他們家鄉的菜餚)

因此其實絕大部分的人都是在聊天

偶爾做做主廚下達的指令

其他時候就是一直講話講話講話XDD

 

我跟朋友為了盡可能多和不同的人聊聊

因此便兵分兩路

除了最後吃飯時短暫一起吃外

其他時候就各自去找人講話

那天我遇到來自埃及的移民者、組織員工的媽媽、在當地念書的中國學生......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

是一個來自伊拉克與伊斯蘭國交戰前線

摩蘇爾的年輕男子

 

他來自摩蘇爾

一個已經飽受數年戰亂

統治權不斷變換的城市

曾在伊斯蘭國的統治下生活

而那嚴苛不合理的律法實踐方式

讓身為穆斯林的他也不住搖頭

不過促使他離開摩蘇爾的

仍然是那戰亂頻仍的生活

摩蘇爾是戰略要地

政權不斷在兩方的拉鋸中轉移

談話中志工麥可問:

「你覺得現在摩蘇爾最需要的是什麼?」

「強而有力的政府。」

「那如果那是一個極權的專制政府呢?」

「如果它能停止戰爭,那就是現在的我們所需要的。」

來自崇尚民主的西方社會的麥可

對於這個回答

表現出一種既認同但也不認同的態度

我們都不是來自於這個地方

經歷過那裡的生活的人

或許都沒什麼立場去告訴他們

什麼方式能結束發生在這裡的事情

 

現在他來到德國已近一年

下個月正準備參加一場考試

考取化學專業的相關證照(他在摩蘇爾原先的學習專業)

如果順利便會對他找工作大有助益

而問到是否適應德國社會

他也說畢竟還是十分不同

例如在摩蘇爾左鄰右舍、朋友的朋友都會彼此打招呼聊天

他覺得比起德國熱情許多

很多德國社會的文化習慣

他也只能慢慢適應

「只希望能早日回去。」他淡淡地說。

「那裡還是最好的。」

 

這個晚上在難民廚房

聽了許多人們的生命故事

雖然自己能做的有限

不過或許就是記下他們的姿態

並分享到更多地方吧

在討論歐洲移民相關議題的時候

人們總是會有許多不同的切入視角

這一年看過批評歐洲政府不接納難民的人道組織

也看過批評難民潮中夾帶犯罪、投機份子的說法

到底什麼樣貌是這個群體真實的樣子

恐怕並不是一個角度所能提出的解答

 

不過會想寫下這個小小的故事

或許是想讓更多人看到

一個努力陪難民融入新社會的組織

以及一個期待著回家

同時也以行動努力著融入社會的難民

當然這無法代表著每一個在這群體中的人

但或許只是希望更多人能看到

當一些個體讓難民這個群體蒙上負面的陰影時

仍有一些人在為了改變這一切努力著

arrow
arrow

    Kuan北海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