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15_195315.jpg

 

上星期參加了一個東亞新年祭(擅自給它取名了XD)的活動

讓我有了一些感觸所以想把它快速記錄下來

基本上是一篇比較隨性寫的文章

沒有什麼照片能放上

並且也許有些想法還不夠周全

就請看的人多多指教了~

(寫到一半時終於比較搞懂自己在糾結什麼

但也不想刪掉前面的思考過程和前因後果

因此如果只想看重點

請直接跳到後半分隔線後有數字標題的地方)

 

據我所知這個活動是由奧斯陸大學的

中國研究學系、日本研究學系、韓國文化社(翻譯後也許意思會有些出入)共同舉辦

整個活動的主軸圍繞在「新年」這件事情

簡單來說就是介紹日本、韓國、中國文化如何過新年

以及準備來自這些地方的料理給大家嘗嘗

流程大致上是先介紹日本和韓國

然後用餐時間

最後介紹中國新年和吃第二輪食物就結束

負責上台介紹的人

除了韓國的部分有韓國學生上去講外

其他兩個就是該系所的老師(非挪威人而是來自相應的國家)

所以多數的東亞學生

就是以參加者的身分參與這個「東亞新年祭」

 

雖然在活動裡玩得很開心

但聽著這些介紹以及與身邊的人聊天後

卻開始感到一種對「台灣文化」的焦慮與不自在

以及對於以前介紹台灣文化的方式感到一些後悔

多了一些新想法但也多了一些新問題

 

以前當外國學生問我什麼是「台灣文化」?

我通常會說台灣文化是一個混合式的文化

有著中國文化和日本文化

如果有機會對方也願意聽就會再講原住民文化

(因為原住民文化不像日本中國文化一兩句話對方就能自行想像

因此如果時間不夠不一定有辦法講清楚)

所以在我心裡以及說給別人聽的時候

都會說台灣是「混合文化」

雖然有受到中國影響

但極力地把「台灣文化」和「中國文化」分開

(這個角度來自於我個人的意識形態)

 

然而今天在新年祭中看著日本、韓國、中國新年(Chinese New Year)的介紹

我不禁開始想「台灣在那裏?」

然後就有點不自在地發現

如果硬要在今天的介紹中給台灣找個位置

除了放在中國新年的介紹外

我還真不知道能怎麼辦

而即便我心裡覺得哪裡怪怪的

但事實就是

日本和韓國短短各十分鐘的新年介紹

內容完全是超出我生活經驗範圍外的事情

而中國新年的介紹中

除了央視春晚、春運、放假天數不同外

其他幾乎都是我在台灣過年會有的東西(廢話)

甚至講者在當中也提到關於台灣新年垃圾車的事情

(我也不能說他提到台灣不對因為就真的有在過Chinese New Year阿)

 

除了台上的介紹外

排隊拿食物時

我和日本朋友開始聊起新年文化

我就講到新年吃橘子、吃魚這些食物意涵的事情

(那時候我還沒開始想上面那串複雜的問題

可以想像後來開始思考

又聽到講者介紹了跟我講的幾乎一樣的"中國新年"時

我心裡有多五味雜陳)

然後日本朋友講到他聽說的中國的一些吃飯文化

問我說是不是真的有這樣

因為不是台灣有的習慣

我就說在台灣不是這樣

但在中國是不是我就不知道了

他就忽然有點被敲醒一樣地

有點尷尬地笑笑說也對

我當然不會知道在中國是怎樣

其實當下我也沒太大的感覺

因為這種情況也不是第一次(不是同一個人)

只是這次加上整個活動的種種讓我感到心裡一直有種怪怪的感覺

 

這樣一種怪怪的感覺

我慢慢思考後發現來自於

整個活動中有日本、韓國、中國三種新年

因為自己意識形態的關係

心裡很抗拒那種把「台灣新年」放入「中國新年」的感覺

然而心理的客觀事實又告訴我

就算主辦單位讓我上台講台灣怎麼過新年

我又能講出和「中國新年」多不同的東西?

想到這裡我不禁感到

偌大的一百多人的空間裡

有種難以言喻的孤獨

我不想讓「台灣新年」被概括進「中國新年」

但又沒能讓台灣新年以完全不同的樣貌站出自己的一席之地

這種進退不得的感覺

就彷彿失去了容身之處

 

也許有人會說可以講台灣有原住民

不過新年但有著屬於他們的重要節日

但對於這些節日我有多少真實的個人經驗?

如果把節日這件事拉高到更大的「文化」層次

我又真的能理所當然地、甚至有這個資格

為了凸顯文化的「不同」

把原住民文化當作「我屬於的文化」一樣來介紹嗎?

----------------------------------------------------------------------

寫到這裡我終於更釐清了自己的想法

為了讓文章更易懂

以下分成幾個不同的結論重點來談

 

1. 關於「台灣文化」

經過一番思考

我發現剛剛那串複雜的東西

其實是我自己的意識形態下的「我的文化認同」的問題

當然我可以說這是我個人對於「台灣文化」的解釋

但是我覺得在外國人問我什麼是台灣文化的時候

我不應該霸佔/壟斷台灣文化的詮釋權

因此我現在覺得最好的方式

是只講最基本最盡量客觀的事實

盡可能講出台灣有那些不同的文化

但也不用去解釋哪些在台灣是佔了更大的部份等

因為這就牽涉了個人的主觀問題

總而言之不管有多麻煩

在講台灣文化時

還是應該盡力講出台灣島嶼上的每個文化

 

2. 關於「我的文化」

這裡的「我的文化」代表的是我自己的文化認同

也可以說是我本身對台灣文化的詮釋

如果我的意識形態是去凸顯我的文化和東亞其他文化的不同

(待會再討論我的意識形態問題)

希望能在其中找到「台灣文化」和其他東亞諸文化平起平坐的空間

那麼我發現我必須更認真地檢視我生命經驗裡

我親身經歷的文化的獨特之處

因為這牽涉的是自我文化認同的問題

所以並不是自己未經歷的「原住民文化」等能夠代表的

到這裡我就發現

對於所謂自己認知的台灣文化其實了解的還是不夠

很多東西的獨特性我不全然地那麼清楚

而作為文化很重要的語言部分

(例如我能夠理解中國傳統新年習俗,中文也是不可或缺的能力)

自身家庭背景的閩南語雖然能聽懂部分

卻沒什麼講得好的能力

也因為這樣

其實要說閩南語中包含的文化意義等

我所能了解的就非常有限

想到這裡就發現

對於「自身的文化認同」

我心裡所想的與自己身體力行的

其實是完全不同的東西

 

3. 關於我的意識形態

回頭講講前面一直作為我各種論述前提的「我的意識形態」

也就是想要強調台灣文化獨特性這件事

或甚至更強烈一點地想區隔自我文化認同和中國文化的差異性

我想這是來自想要強調台灣的獨特性和主體性

雖然就算文化相近也不代表台灣和中國就是一體

但在外國人眼中

或那天遇到的那種場合

太過相似的文化實際上就會失去話語權

被歸類為「同樣」

自我的文化就被他人描述了

而自己想要描述的空間也會消失

 

也因為這樣

在經過那天的經歷後

我比以前更加地了解到保有台灣文化獨特性的重要

在這樣的一種場合裡

能不能看到台灣不被他人歸類

而是與其他國家平起平坐地介紹自己的文化

全賴於現在的我們做些什麼

所以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對我自己而言

或許第一步是先盡力把閩南語講好吧

如果台灣的多元語言消逝了

我們恐怕就會失去

對於台灣文化多元、獨特的詮釋

arrow
arrow

    Kuan北海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